科学发展走向辉煌:新世纪的高起点
迈入新世纪,实践科学发展观,迎来了经济文化的大繁荣,山西的博物馆事业也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时期。山西博物院担当起山西文博率先发展的重任,承载着一个文物大省迈向文物强省的梦想,向更高的目标前进。
新馆筹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国家经济的腾飞,民族文化的复兴,太原文庙的庙苑式古建筑格局已无法适应现代博物馆的功能需求。
1992年,党和政府高瞻远瞩,决定筹建一座现代化新馆。1997年项目批准立项,新馆于2001年奠基,2004年告竣,定名为山西博物院。历时十三年,几代山西人太久太久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。
山西博物院新馆占地168亩,建筑面积5.1万平方米,展厅面积1万平方米,文物库区1.2万平方米,总投资4.42亿元人民币,是国家“九五”重点建设工程,山西省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。
山西博物院建筑群由主馆与四座角楼组成。主馆造型如斗似鼎,斗象征着丰收、喜悦,鼎寓意安定、祥和,体现了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。四角楼似舒展的羽翼,与主馆簇拥拱卫。整个建筑群落跌宕起伏,雄浑大气,以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了古人“如鸟斯革,如翚斯飞”的审美取向,给人以很强的时代感。
晋魂陈列与新馆建设同步,新馆设计方案的研讨和准备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开始了。自2001年5月起,各界专家学者就展览文本内容进行了多次酝酿、讨论、编纂和修改,注重吸收历史考古学科最前沿的成果,参考国内外成功的设计案例。2003年5月,展览方案定稿,2004年8月,陈列设计工程启动。2005年1月8日,“晋魂”陈列在新落成的馆址举行预展,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,并不断对局部内容进行调整、完善。2005年9月26日,大型基本陈列“晋魂”正式向公众开放。“晋魂”这一经典陈列的诞生,凝聚了各级领导、全国文博同仁和所有建设者的心血和智慧。
晋魂陈列分为文明摇篮、夏商踪迹、晋国霸业、民族熔炉、佛风遗韵、戏曲故乡、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、山川精英、翰墨丹青、方圆世界、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。陈展面积约1万平方米,展线全长2689米,汇集珍贵文物4400件,精选山西历史文化中最辉煌的历史阶段和最具特色的文物,集中诠释三晋泱泱五千年的恢弘历史和灿烂文化。
同时,在传统陈列方式的基础上,山西博物院融入了一些与古代历史、文化、考古、科技相关的互动项目,寓教于乐。在山西博物院的各展厅漫步,古代文明通过高科技手段展现在观众面前,吸引他们穿梭于古今之间,与古人轻松的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。
开馆以来,“晋魂”大型基本陈列以新颖独特的设计制作、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,观众调查满意度在95%以上。2007年,山西博物院荣获第七届“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”。
文化交流新馆的成立,使山西博物院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。我院与时俱进、不断进取,积极引进其他兄弟博物馆的展览以及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,如“山西考古大发现”“霜红之韵——傅山诞辰四百周年书画展”“生命的印记——中国古脊椎动物新成果展”“南国记忆——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华展”等。2006年5月,由山西博物院承办“2006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论坛”,有幸邀请到全国100余位博物馆馆长和陈列艺术专家齐聚省城太原,成为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。与会代表参观山西博物院的晋魂陈列后,反响强烈,高度赞扬“晋魂”陈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。
山西博物院也积极扩大对外宣传,努力将山西文化推向更广阔的空间。近几年来,山西博物院藏品先后多次走出去参加展览,如在香港举办的“大道流行——道德经版本(文物展)”“天马神骏——中国马的艺术和文化”展,在北京举办的“奇迹天工——中国古代文明创造文物展”“中国记忆——5000年文明瑰宝展”等。2008年11月至今,“晋国霸业——山西出土两周文物精华展”先后在深圳、杭州、大连等地博物馆举行巡展,古老的晋文化盛装走向全国,精美的三晋文物征服了各地观众。
此外,山西博物院积极邀请海内外的资深专家学者来院进行学术讲座,积极推动山西优秀文博人才的培养,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亲切关怀山西博物院的建设和发展是三千万山西人民的期盼,凝聚了许多党、国家、省、市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以及全国文博界的鼎力支持。2005年9月26日开馆以来,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。贾庆林、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山西博物院视察和指导工作。历任省委、省政府领导多次亲临山西博物院视察指导,对山西博物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,极大的鼓舞了全省文博工作者的工作热情。
新一代晋博人辛勤耕耘换来了文博园地硕果累累。鲁班奖、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、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、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……正是这些荣誉激励着我们继续努力、不断前行。
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。老一辈们呕心沥血的经营,铸就了今日山西博物院骄人的业绩。历史记录下了无数博物馆人的辛勤与汗水,甚至是宝贵的生命。他们在山西博物院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,并将永远启迪、教育正在创造历史的今人。
百年传承,薪火相继。让我们沿着老一辈的足迹,发扬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,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,承担起繁荣三晋文化的历史责任,继往开来,不懈追求,为全省文博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。